陈自谦,1957年11月出生,第二军医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指导导师。现任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医学影像中心主任,《功能与分子医学影像杂志(电子版)》主编。兼全军分子影像与核医学会副主任委员、全军放射诊断设备质量安全控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军放射诊疗委员会常委、南京军区放射学会主任委员、中央军委保健委员会第二届会诊专家、福建省医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福建省放射学会副主任委员、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影像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放射学分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网评专家 、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专家;第二军医大学、厦门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南昌大学医学院、安徽蚌埠医学院等8所大学教授,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放射学杂志》、《临床放射学杂志》、《实用放射学杂志》、《中国医学影像技术》、《医学研究生学报》、《中国CT和MRI杂志》、《中国临床康复》、《东南国防医药》等杂志编委和常务编委。
从事医学影像学诊疗工作30年,具有较高的学科管理、影像综合诊疗及科研教学水平。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60余篇,其中SCI收录17篇,主编著作8部、副主编3部、参编20余部;注重科学研究,主持开展各种形式的科研活动,全科科研水平明显提高,科研意识明显增强,获省部级及军队科技进步成果一等奖1项(第1完成人),二等奖3项,三等奖10余项。承担军区及省级重大科研课题数10项,获各类科研资助基金近115余万元人民币。十分注重教学工作,本着教学相长的理念,参加各种教学活动近500次,总学时近1000学时,培养进修生150余人,实习生300余人,研究生20余人,博士生5人,多次被评为优秀老师,科室多次被评为先进教研室和先进教学单位。
南京军区医学影像中心
1、功能与分子影像平台已形成的学科:学科在南京军区和福建省率先引进了PET/CT(16层CT)并结合高端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国内较早,福建省内率先开展了功能与分子影像诊断技术,在肿瘤及其他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于2011年成功创办了《功能与分子医学影像学》杂志。近年来,学科开展了“功能磁共振成像和功能超声成像研究”、“功能与分子磁共振成像和PET-CT成像研究”等。在脑损伤及康复的功能与分子影像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该项目获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1项,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各种资助基金100余万元。此外,还开展了干细胞活体示踪技术,利用纳米铁与干细胞结合再通过MR将其显示,真正达到分子成像。学科利用16层、64排以及256层CT技术开展了各种血管三维重建CT成像技术、CT灌注成像技术以及CT仿真内窥镜技术等,极大地丰富了CT技术的内涵,使CT诊断疾病的准确性大大提高,达到了国内外先进水平。心脏功能评价以及移植器官的功能和分子影像学研究等领域在南京军区和福建省内均处于领先水平。
4、以网络和信息化为依托全面开展教学和科研的学科:近年来,随着医院和科室本身PACS系统的不断完善,科室充分利用此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和科研活动,先后在网上开辟了读片窗、医学影像学论坛;定期开展读书报告会和回顾性大读片,不断提高医、技、护人员的综合影像诊断水平、教学水平、技术质量以及科研能力。学科是国家人事部博士后培养学科,是第二军医大学、厦门大学医学院博士研究生培养点。是第二军医大学、厦门大学医学院、福建医科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安徽蚌埠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点,每年培养硕士研究生10余名。是第二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厦门大学医学院、福建医科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南昌大学医学院、安徽医科大学、安徽蚌埠医学院等10所大学的教学、实习基地,每年培养进修实习人员100余人次。学科是福建省医学影像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已接收近30名住院医师培训。学科在搞好医疗和教学的前提下还注重科学研究,近5年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相关研究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13篇,以第一完成单位获科研成果奖7项, 其中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发明专利1项,承担各类研究课题23项,获各种资助基金185余万元,培养硕士研究生20余人,博士生4人,在军内外有较高的学术地位。